《走向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

《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一书记录了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自主开发企业在若干工业领域中崛起的轨迹,以及围绕着技术依赖和自主创新两条道路所发生的政策辩论。

我们以有关创新的国际主流理论为框架,以中国的实践为经验证据,论证了为什么中国工业应该并且能够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今天,由于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所以中国工业的发展正在走出本书所记录的这一阶段。

71.jpg

在中国工业于20世纪50年代奠定基础之后,由于中苏分裂和美国及其西方盟国的封锁,中国曾经在从50年代末直到70年代末的20年间,在技术进步和工业发展上走了一条以自力更生为主的道路。即使在我们范围有限的研究中,也存在充足的证据表明:今天中国工业的技术能力更多的是起源于那个历史阶段。

只要稍微观察一下中国的核能、航天、航空、发电和输变电设备、铁路装备、造船、卡车、机床、重型机械、大型计算机等工业,就会承认这个事实——它恰恰证明了自主开发对于技术能力发展的重要性。能够开发产品和工艺当然并不代表这些自主开发出来的产品和工艺一定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但只能使用外国技术却必定意味着没有技术能力。

从历史的角度看,“自力更生”阶段对于中国技术发展的意义在于,封锁造成的技术来源中断迫使中国工业在早期阶段就开始了广泛的自主开发,并通过这种超强度的技术学习而生成和积累起宝贵的技术能力(“自力更生”阶段最具标志性的自主开发成果当然是“两弹一星”,但其实大大小小的例子不胜枚举。

例如,本书中提到的“红旗”和“上海”牌轿车、运10干线飞机、70年代的大型计算机研发项目等都是那个阶段的成果。此外,继60年代初制造成功万吨水压机之后,中国机械装备工业又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开发成功业内著名的“九大设备”)。

毫无疑问,在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间,中国技术进步的潜力遇到了阻碍,但这种阻碍主要来自“文化大革命”和计划体制僵化所导致的经济发展丧失活力,以及生产与研发分离的科技体制的低效率、企业缺乏持续技术改进的自主权和动力等因素,而不是来自在技术研发上的自力更生。

上一篇:难以复制下一个张大奕,如涵要向产业上游走
下一篇:百威之后阿里之前,多空交战香港IPO下半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